谈网络骗术 - 情感行骗
谈网络骗术 - 情感行骗
随着网络游戏物品交易量的增大,势必会出现一些欺诈的现象。尽管这些欺诈现象发生的频率不高,数量也不明显,却很容易被人忽视。因而作为官方在初期也就没有重视这样一个问题,提出一些良好的解决方案。但是,从这个问题本质来说,实属一种恶性的欺诈行为,其潜在的破坏性不容忽视,例如损害玩家利益,挫伤他们的娱乐积极性、破坏游戏平衡制度,使游戏失去部分玩家群、影响了游戏虚拟社会的健康发展。随着游戏的发展,其损害程度也从小范围扩大到了更大的范围;再者,网络虚拟财产已被国家立法所承认许可,因此侵犯了玩家的虚拟财产就相当与侵犯了个人私有财产一样。随着 2003 年,第一起网络虚拟财产案的打响,人们逐渐意识到开始保护自己的虚拟财产。
下面给大家讲的是在网络虚拟交易中,靠情感获得对方信任,以骗得对方大额虚拟财产的手法。
若是要讲清情感行骗,那么就要先说说它赖以存在的基础,那么也就是人的感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同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身藏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也就主要是爱情、友情和亲情。尽管人处在一个环境极其恶劣又充斥着欺骗、野性的世界中,但人总是有追求感情的“冲动”的,这就成为了情感行骗的一个存在基础。那么为什么虚拟网络中人也会有如此现实的感情呢?虚拟网络中难道真如现实中一般的充满欺骗和野性吗?两者皆是肯定的。随着虚拟网络社会参与人数的增多、虚拟物品的升值,游戏成员之间的利益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再不像以前那样基本处于互相帮助以生存的状态了。所以虚拟网络社会中既有网络社会单位构成的特殊性,也同样有对于真实社会的对称性。那么简单的说在一定条件下,虚拟网络社会也就复制了真实社会一部分的特点,其中掺杂了好的方面,比如良性的交易诚信观念;也有不好的,比如恶性的行骗行为。所以情感行骗在虚拟社会中的再现是必然的,也是有一定社会基础可以解释其发生的原由的。
情感犯罪既有了基础,那就有一定的延伸,下面我来说说一些情感犯罪行骗的实际应用的例子。上文中已经提到,人的情感表现出来主要就是爱情、友情和亲情,由于网络虚拟社会单位构成的特殊性,亲情体现的并不明显,因此情感行骗犯下手的重点也就是前两方面。
爱情方面:人到了一定年龄一定阶段存在的情感。虚拟游戏的主要娱乐群体大多涵盖了这样一个阶段,也就是 14~30 之间,从爱情的不成熟转变为成熟的阶段。
处在成熟阶段的游戏成员尚不用说,因为他们的阅历较深,经历也颇多,所以情感行骗者所采用成熟欺骗的方式,譬如和一个人长期性的交往,所交谈的主题由浅入深,以时间的消耗来骗取对方的信任,时间周期比较长,行骗数额也相对较大。交谈一开始主要是一些游戏上问题或是一对一些社会现象做简单的评论,在这个阶段行骗者或竭力当事人的兴趣,从而为长期性交往打下基础。经过初期阶段以后,行骗者也就开始了更高一级的主题,比如谈谈自己的工作、理想(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因而也就存在欺骗的可能) [ 作者注释:关于信息不对称性理论的描述:信息不对称,又称柠檬理论,是对交换双方由于互相所持有对方的信息不全面而造成的错误认识,也就是在信息交替过程中的不完整性,造成决策双方的判断失误。该理论由 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三位经济学家发现并从事研究,并于200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此时当事人会潜意识得透露自己的工作、收入、持有资产等等(由于戒心的降低)此时是当事人是最不易觉察是否受骗的时候,因为行骗者竭力顺从当事人性格、兴趣和人生观,从而与当事人的更深一层的关系打下基础。接着,两人的关系就开始进入“正轨”阶段,这里用“正轨”,主要是想说明在爱情的诱惑之下,一个正常人是容易失去理智的。
先来说说人的择偶观念,从而证明行骗者通过一定技巧骗取当事人情感的成功概率。一般人正确的择偶观念的参照物是对方的人生观、意识形态以及兴趣爱好,当然不排除人类本身对异性诸如生殖能力、基因质量的考虑(但是在虚拟网络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因而该方面忽略),所以说,行骗者可以通过交往的形式,给当事人以一定的错觉:对方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形态或是兴趣爱好相差无几,因而渐渐得就进入了引发爱情情感阶段(就爱情观成熟者而言),另外,对于不正确的择偶观念的考虑。一般就是对方的身份、地位以及资产等等的考虑,那么根据虚拟网络的信息不对称性,也可以达到欺骗的效果。
根据以上阐述,行骗者成功骗取了当时人的信任,开始了最后一轮也将是当事人受害的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当事人是否能察觉自己是否受骗的最佳时机,因为行骗者在这一阶段目的暴露得最明显,因此掩饰的手法也更加隐蔽,譬如会讨论有关性、人的内心世界等等话题,这样当事人也很容易受到蒙蔽,这就要看当事人的辨别能力了。最后,行骗者就会开始行骗,比如可以通过当事人的信任借取现金,以婚姻的目的骗取财物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如果你有上述经历,那么就要多加注意,但切勿伤害真正朋友的感情!
这是对于成熟者而言,也存在一部对爱情观比较陌生的游戏成员,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受骗的呢?首先,行骗者通过交谈,分析出对方的人格属于哪一类别,若是后者,那行骗者骗起来会容易得多。但由于当事人年龄的限制,因此地位、收入都将有所限制,行骗限度也将大大折扣。所以,对于后者,行骗者多采用短线的形式,周期大约是几个月到半年。首先也是从较低一级的话题入手,但是进阶很快,此时对于行骗者来说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通过扮演成熟角色,另一种是扮演同龄角色,取决于当事人的判断力。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以后,进入了后期阶段,双方关系既不稳定又保持得比较密切,骗取到了当事人的信任,行骗者也就开始了一些活动,譬如在游戏中可以要求对方的装备放在自己这里,以帮助其练级为由取得帐号密码,或是通用对方的帐号(这样行骗者可以骗到对方的帐号以及及时修改自己的帐号密码,瞬间转移财物)或是通过网友聚会的方式继续行骗(再下去可就是真的骗子了)。
以上是爱情方面,那么下面来说说友情情感行骗的实例。
虚拟网络社会中友情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受益人群大大超过爱情情感,但又没有爱情来得深刻深切,因而入手也比较肤浅,周期可以长可以短,取决于当事人对于行骗者的价值。首先来看网络行骗者行骗的目的是玩家身上的虚拟物品和货币,古人有一句话叫“欲取之,必予之”,这就是行骗者通过友情行骗的一个基本理念。
通过情感行骗最主要的是要得到当事人的信任,那么行骗者首先会对目标进行观察,剖析,对哪一类人比较信任。所以对于当事人而言遇到行骗者就相当于遇到一个自己觉得可以信任的人一样,比较难防。接着行骗者就会开始情感攻势,譬如在当事人危难之下解囊相助,经常与当事人分享虚拟物品,当然这些都只是小恩小惠,是有一定限度的。
这是虚拟欺骗手法,还有一种手法成功率比较高,令人更加难防。就是通过人对现实的错误认识。当一个人习惯虚拟网络中虚假欺骗的习惯以后,就会引发一种错误性的认识:什么事情都是在现实中比较真实。这也就为行骗者的行骗提供可能,行骗者可以提出网友聚会的要求,索取对方的联系方式,然后与其建立真正的现实社会关系,但这样一种关系是不成熟的,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交往必然有一个中间纽带,比如同事交往通过工作、亲人交往通过家庭、同学交往通过学校等等,而网络加现实朋友则是构建在虚拟与真实之上,通过虚拟的纽带而建立现实的关系是较不安全的,根据网络虚拟传递的不对称性,行骗者可以通过虚拟网络纽带来传达错误的信息,而达到行骗的目的。
以下是笔者对情感行骗的两大类――爱情和友情方面的总结,总得来说,虚拟网络世界是掺杂着现实与非现实成分的复杂体,所以笔者还是建议要正确认识网络,尤其是要保持一个清醒的辨事头脑,通过分析动机的方法,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切勿心存幻想,这样只会引火自焚。
――往昔铭
|